和谐人居
2013-07-02 分类:我的日志 阅读(2495) 评论(0)
多年来,我们一直讲“民族风格”。而实际上对中国这样一个疆域宽广的大国来讲,从南到北,从
东海岸到西域内陆,从城市到农村,因其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状态等等不同,各
地建筑应当说是千差万别,实在难以用一个“民族风格”来笼统涵盖。正如我们多年来为表现“民族风
格”而追求“民族形式”的“形似”或“神似”一样,国内一般多注重形式语言的运用。这样做的优点
是容易解读,识别性强,既便于普通人认同的欣赏,又易于处理新旧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但是如果一
味地满足于形式语言的模仿,则往往失之于简单化,公式化甚至庸俗化,变成一种随处可用的标签,以
为符号一贴便万事大吉,不仅制约了设计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也纵容了一批设计师的惰性。在国内设计
市场这方面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国外设计师来到中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深厚和日益
国际化的大国来说,接受新的设计思想和容纳新的设计作品对我们设计市场的发展是有利的。同时,也
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当然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要真正学习的是国外的新的理念和好的部分,
而决非是它过去的,传统的东西。
综上所述,我在这里提出一新的且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设计理念-----和谐人居!
和谐人居其精髓是要求我们设计工作者更多的关注“行为空间”的创造,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观察和研
究特定环境下人与空间的行为关系,然后以全新的现代语言来表现和描述空间的形态和意义。我想,这
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设计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其结果是以更贴近生活(变化中的生活)的姿态发展新型的
人居空间,而创作手法完全不受约束。然而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趋向让我迷惑不解,这种趋向分两条路线, 似乎将形式和行为空间完全对立起来,一条路线认为形式是无所谓的,形式不过是空间的副产品和衍生
物。而另一条就是我上面所述的以形式为主,普贴标签。我个人认为,形式语言和行为空间是不可偏废
的两个方面,他们之间应是互为补充互为依托的关系。研读一些大师们的当代名作便深深体地会到这一
点。比如贝律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以他所熟悉的苏州园林民居为蓝本,不仅用现代建筑构图手法揭示
出传统民居形式语言的清新、秀美,而且将苏州民居典型的庭、堂、廊、园空间语汇有机地与现代化酒
店的功能空间融为一体。
和谐人居作为当前社会形式的发展来说是必需的,同时也是未来设计市场的必然走向。他不是一具体的设计形式和设计手法,称他为一设计理念应该更为确切。当然,在今日中国大规模的城乡建设中,欧美
等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它带来的新思维,新技术,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设计创作水平,而作为负面,我们在创作“和谐人居”过程中的种种努力也常常受到喜欢“洋楼”的业主们的阻碍,一些美好
的创意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改头换面。更惭愧的是,不少设计师们热衷于追随和抄袭国际上时髦的现象。对自己生活其中的环境特色倒熟视无睹,缺乏最起码的学习和研究。这也是目前国内设计市场创作水平不高、廉价的时髦设计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今中国社会的设计市场不说是鱼龙混杂,至少也是相当混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从形式语言和行为空间两方面来,认真研究我们自己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发展和提高当代居住环境的设计创作水平是当务之急。从真正意义上构建属于我们的“和谐人居”。同时也是探索中国设计市场之路的有效途径。
-
暂无评议